您的位置:首页>>旅游抚松>>抚松文化>>档案抚松

抚松县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3-07-19   信息来源: 抚松县政务信息化管理中心   收藏
字号:    |
参乡说参

  人参,土名棒槌,人称百草之王。说起人参,历史可太久远了。这个物种起源于距今约一亿年的中生代白垩纪,堪称植物中的活化石。尤其长白山核心区的人参源自上古,历经三次火山喷发而不绝,的确十分神奇。人参登上历史舞台,最早始于秦汉时期编著的《神农本草经》。那个时候,长白山还不叫长白山,叫不咸山,远在关东大荒林莽,三户为村,百里为邻,人烟极为稀少,为满族世祖挹娄部族居住地,与中原地区交往很少。到隋唐时代,尤其是唐代,在中原王朝对高句丽的多次征伐中,挹娄人的子孙靺鞨人引起世人关注。人们发现在遥远的大荒竟然也生长着神奇的仙草-人参,而且那个地方的人骁勇善战,三人敌一虎。唐代武则天统治时期,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在逃亡中以当时的长白山腹地松花江上游为基础,建立起靺鞨之国,国号震,后来大祚荣又被唐朝册封为渤海郡王,辖地为忽汗州。渤海国很务实,主动投入中原王朝怀抱,向大唐岁岁纳贡,贡品首选是人参。在那个时代,人参起死回生的功效被唐朝宗室无限夸大,已经引起世人瞩目,人参主产区山西太行山上党人参已被采挖得差不多了,辽东尤其是渤海国区域深山密林中还生长着大量的人参,着实令人眼红。中原朝廷开始时是等着渤海人进贡送,后来干脆直接索要,以至于日本等国与渤海交往中都厚着脸皮讨要人参。时间发展到明代,人参走向高光时刻,那个时候,长白山已经从辽国开始改名叫长白山,松花江也不再叫宋瓦江,改叫松花江,靺鞨人也改名女真。女真人在历史上就没老实过,到辽代还出了个天神般的人物完颜阿骨打,一举灭辽建立金国。明朝对女真的防范可谓费尽心思,生怕这些猛人造反,所以对铁器出关严格限制,仅在辽东开设一两处马市,以人参貂皮换铁锅,好多苗人参换口锅的事时有发生。有时压价滞货造成鲜山参大量腐烂。不平等的贸易,刺激女真人铤而走险,女真另一位战神努尔哈赤横空出世,此人出身高贵但家道中落,少年时浪迹辽东以采参为生,常到长白山采参,还发明了水蒸晒干人参的法子保证了人参便于囤积,这就是现在的生晒参原型。民间传说的老罕王由此成名。多年的偷采走私人参为女真人造反崛起创造了条件,努尔哈赤后来一统建州女真各部,建立后金。从这可角度看,人参成为后金的立国之本。清军入关后,清代持续二百多年间,由于见识过人参的价值,所以对长白山予以封禁,开始是八旗分山限采,后来开脆在吉林乌拉设打牲乌拉府专采人参供宗室享用,闲杂人等出柳条边进入官参山场,轻者流放,重则杀头。人参是否有起死回生的功效尚未可知,但对于延年益寿确有奇效,清代历朝皇帝都吃参养生,据说乾隆帝几乎每天含服吞服野山参,执政六十年,活到八十九岁。抚松在长白山的腹地,是长白山人参主产区,历史上是闯关东走山刨参的乐土。人参在明代以前无法人工干预生长,都是纯野生的山参。现在的人参一般分为野山参、移山参、林下参、园参等品种,价格有天壤之别。明朝隆庆元年,现抚松县东镇西江村一带山民开始栽培人参,估计是当代园参的雏形。说明那时候长白山野山参已经数量锐减,只好移山参秧子入园,人工驯化。清代对移栽的山参,称为秧参,一经发现立即予以烧伐。长白山山参经过明清两代的过度采挖,如今已经很稀少,生长过百年的大支头山参几乎绝迹,所以有"七两为珍八两为宝"的说法。1981年,抚松县北岗公社4名社员在大黑山挖出一苗山参重九两二钱,状如人形,生长期约160年,一时举国轰动,这苗大山参后来存放在人民大会堂吉林厅,视为国宝。上世纪八十年代,抚松县被命名为中国人参之乡,当地采参习俗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白山林海牌人参精获国家质量奖,抚松生产的长白山红参获尤里卡世界发明博览会金奖。万良人参市场目前已发展成亚洲最大的人参交易集散地。每年九月份,当地举办人参节,已举办三十六届。抚松当地关于人参的风物传说和风俗习惯很多,当地种人参,卖人参,吃人参,说人参,成为世代传承的一方文明。


责任编辑:抚松县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