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古代政府主要的交通通信手段,邮驿制度起始于周朝,定制于秦汉,兴盛于唐宋,鼎盛于明清,消亡于民国。关东驿站是中国驿站文化的重要篇章,不仅具有关内驿站的基本功能,更是人口聚集之地。从唐代渤海国时期延续到清初,历代官府在关东几十里甚至上百里设置驿站,驿站周边聚集住户少则数十户多则数百户。这些驿站,在渤海国时期就发挥着重要作用,每年到中原朝贡的使节和商旅在驿站歇脚。抚松县抚松镇新安村为渤海国西京鸭绿府丰州治所所在地,设有来往与神州(今白山临江)和显州(今延边和龙)之间的大型驿站。1986年,新安古城考古发现一处渤海国时期大型冶铁遗址,面积达1万平方米。唐代,渤海国与中原王朝来往密切,不但岁岁朝贡,而且派出大量人员到唐朝学习先进文化,与中原的文人墨客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温庭筠在《送渤海王子归本国》中写道:“疆理虽重海,车书本一家。盛勋归旧国,佳句在中华。定界分秋涨,开帆到曙霞。九门风月好,回首是天涯。”明代以驿站为依托,建立起大量防御性质的敌台,并设有军田,建起以农养战性质的卫所,在东北地区设置的卫所最多时达到380多个,用于加强边疆防务。其中在长白山区设卫、所不下数十个。比如先后在今靖宇县设鄂尔珲山所、恰库卫,在今敦化市设农赫勒卫和赫什赫河卫,在今安图县设司禾屯吉卫和卜忽秃河卫,在今抚松、长白、江源之间设虎儿文卫。清代在长白山区设置的驿站多建在山脚下的高埠地方,附近有河流,建筑物由正厅和前门房组成,公馆居正中,正厅和前门房之间两侧是东厢房和西厢房,马棚(马号)在正厅东侧,前门房前是大门,大门周围是群墙,大门外是驿道和夹杆石,驿站平面均形制呈不规则长方形,屋以当地玄武岩石头为基础,墙多用木杆为骨架,草拌泥填充筑墙,砖较少,房盖用青瓦或草覆盖。比如敦化境内发现的6处驿站遗址呈现以上建设形态,驿路设置与防范沙俄入侵东北和清代对长白山神的祭祀活动有关。驿站的站丁来源主要是“三藩之乱”后平定吴三桂手下的降俘官兵。
长白山区山高林密,交通闭塞,驿站成为连通外界的纽带,在一千多年的历史沧桑变迁中,贸易得以辐射,文明得以传播,人口得以繁衍。
责任编辑:抚松县档案馆